欢迎进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八五”普法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施芳 陈芝娟 发布日期:2021-01-11 46916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认识的一次伟大飞跃,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立足于我国当前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根据国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对如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实现在法治轨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辟概括了“十一个坚持”,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法者,治之端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如何在民主法制的道路上建设和管理国家,为此我们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从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到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不断丰富发展定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每一次认识的升华都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正确回应,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传承、发展和总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五四宪法、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到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必须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从实践的角度把依法治国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执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民命运、党和国家前途的战略高度,对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我党对法治的认识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升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并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重要法治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并在第一次会议中正式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命题,这对于统一法治思想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与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等方面是一以贯之的,同时又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历史性成就、经验的吸收和总结,使得这一思想已然成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理论实践新集成。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理论武器、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正式写入党章,同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个基本方略之一,因此,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自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我们党新时代对法治认识的高超智慧。同时也意味着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取得实效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确立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视野中,法治对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所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时代的回应,更是对时代的引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全面依法治藏的特殊重要意义。不管是治国、治边、处理民族问题,还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依法治藏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中排在首位,贯穿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具体实践之中,成为影响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确立,为新时代不断深化依法治藏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保证依法治藏的政治方向和前进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要求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统领和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和主线,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政治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依法治藏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也就包括要维护宪法明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依法治藏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前行。

习近平法治思想最大限度为全面依法治藏凝心聚力。以民为本,循法而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根本目的和力量来源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同时,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也是推动依法治藏各项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新时代不断深化依法治藏实践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全面依法治藏凝聚共识、聚集力量。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藏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中不断系统化、成熟化、科学化、理论化,进而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如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精准地把握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重点和非重点、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并明确要求“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确保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和落实的实效性,这为全面依法治藏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因此,在深化依法治藏实践中要加强理论思维,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藏各项工作。

三、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一再证明法治的极端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同样,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面依法治藏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更加注重法治、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法治引领,进一步维护好西藏社会大局持续全面长期稳定。稳藏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首要目标。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维护好西藏和谐稳定的局面,关键是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要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制定地方性法规,为反分裂斗争提供法治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因而依法治理首先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制定好地方性法规,完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确保西藏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法治保障,进一步规范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环境。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惠及民生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不断提高西藏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更加注重法治规范,进一步保护好西藏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法治是规范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促进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必须牢牢把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个重要环节,提高西藏地方生态立法质量,完善监督行政机关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机制,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提升群众生态保护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更加注重法治支撑,进一步巩固西藏边疆安全环境。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加强地方相关立法、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保障、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把司法服务送到边境地区群众“家门口”;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依法维护边境居民、边防军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边贸市场矛盾纠纷等涉外案件办理能力,健全涉及边境居民、边防军人等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大跨境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维护国家司法管辖权,为固边和兴边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