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区”的提出
国土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尺度的国土空间都具有多种功能,但其中必有一种是主体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其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11年3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国务院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思路,以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根据这一规划,国家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将青藏高原划分为生态安全保育区、城镇环境安全维护区、农牧业环境安全保障区、资源区和预留区等其他地区,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这一思路比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又前进了一步,规划当时确定将西藏分为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和10个亚区。
《规划》提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1~2015年)的主要目标是着力解决重点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中期(2016~2020年)的主要目标是已有治理成果得到巩固,生态治理范围稳步扩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要求;远期(2021~2030年)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独特作用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和其他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无机环境等部分组成,其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活动。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主要在于源源不断地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包括生态系统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等功能;经济服务功能,即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功能。青藏高原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功能与价值,每年可创造近万亿元的服务价值,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不可替代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和发育了高原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灌丛草甸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山垫状植被生态系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等,具有涵养水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功能。
(2)物种多样性。青藏高原在隆起过程中周边地区物种开始分化并向高原迁入了新的种属,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境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物种,构成了高原生态系统内复杂而多样的生物系统。据统计,高原拥有高等植物130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1100多种。这些适应高寒低温、强辐射环境的特有动植物物种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因资源,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物学、遗传学、美学价值以及丰富的经济价值与科研价值。
(3)不可逆转性。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在漫长的地质运动和气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缓慢,抗干扰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极差,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人类活动的侵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修复功能,就会出现功能性紊乱、退化或逆向演替,降低或丧失应有的功能价值,而其多方面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4)效应扩散性。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位势最高的巨大生态系统整体所具有的超越高原本身区域的扩散效应,客观上强化了它作为亚洲主要河流的“江河源”和“生态源”的功能价值。空间上,其生态效应必然通过大气环境和江河水气循环沿悬殊地势由西向东扩散到其他相关区域;时间上,其功能效应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代内”利益的影响上,更突出地表现于长远和“代际”利益的影响上。高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意味着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稳定性,反之则意味着损害力的扩延性直接威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青藏高原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不仅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即人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如高原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沼泽湿地等生态系统在大气成分、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等方面为人类和自然提供“生态服务”。谢高地等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9363.9亿元,占目前全国生态系统每年服务价值的17.68%,占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0.61%。在高原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占19.3%,水源涵养价值占 16.6%,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占16%。此外,气体调节价值占10.6%,气候调节价值占10.8%,废物处理价值占 16.8%,食物、原材料生产和娱乐文化价值占 2.4%、4.1% 和3.6%。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生态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128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地是青藏高原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起重大的作用;同时作为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功能尤为显著。根据计算,草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4521.5 亿元,对高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高达48.3%。高原生态系统产品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比值为1:70。显然,高原生态系统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非经济价值,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人类生存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作为资源要素或生产资料参与经济开发的价值,因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
三、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风大,冰川、冻土广布,形成了以高原寒漠、草甸、草原为主的环境特征,其整个生态系统和各子系统,均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修复能力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征。因此,从支持人类生存、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应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
(一)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明显
对青藏高原近代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表明,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除东缘气温下降外,高原气温普遍呈上升趋势,气温倾斜率0.10℃~0.30℃/10年,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幅最为明显。同一时期,高原平均降水量减少,降水倾斜率为10毫米~40毫米/10年,尤其是夏秋季节,降水大幅度减少,比多年平均值偏小5%~14%。随着气候增温减湿,蒸发量增大,径流量减少,土壤变干,加剧了沙漠化的产生。因而,暖干化是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差
青藏高原矿产、阳光、水力、草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丰富,但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青藏高原的农畜产品、林产品等生态性资源均以生态环境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大规模开发此类资源却造成了土地滥垦、草原超载,直接危及资源本身的赋存。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然而其地表的脆弱性导致矿产资源开发不断加剧水土流失、草原破坏、土地沙化等。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的不协调性,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受到极大制约。
(三)有效环境容量小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从绝对意义上看,人类的生存环境容量大,但因其自然环境严酷、土地的生产力和承载力很低,使环境的有效容量很小。此外,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主体的地理过程以物理过程占绝对优势,加之气候暖干化的趋势,化学过程微弱,环境的自净能力很弱,也使有效环境容量减小。因此,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聚居的城镇几乎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
四、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用生态足迹与人类发展指数(HDI)两个指标衡量。
(一)生态足迹核算
生态足迹指的是用来提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渔业用地面积,并且包括建设用地和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地。这一测度评价的是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可再生资源(包括食物、木材、纤维、生物质燃料)与吸收二氧化碳废弃物这两大类生态服务的需求程度。
生态足迹值越高,表示当地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高;生态足迹值越低,表示当地的资源使用效率较高或受外界影响较小而对本地生物质资源保护较好。从图 1可见,我国的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区域总生态足迹较小的省份有新疆、甘肃、天津、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合计将近占全国生态足迹的6%。其中,西藏、青海和宁夏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小的三个省份,其区域生态足迹合计仅占全国的1%。
图1.全国各省份生态足迹占全国的比重(2008)
资料来源:《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
(二)生态赤字、生态超载与生态盈余
生物承载力是指测量具有生物生产力的、能够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陆地和渔业用地面积的总和。结合生物承载力的核算,能辨识一个国家、区域或者全球是否生活在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若一定地区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人口的生态足迹超过本地生物承载力,全球范围内的生态赤字称为生态超载;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可利用的生物承载力大于人口的生态足迹。由于我国近些年工业快速发展,城镇快速发育,多数省份的生态承载力不能承担其生态足迹而呈现生态赤字的状况。从图 2可以看出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是全国仅有的4个生态盈余的省份,其中西藏是生态盈余最大的省份。
图2.全国各省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对比(2008)
资料来源:《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
(三)人类发展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一个全面综合的度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组成的综合指标。当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0.899时,意味着进入高人类发展阶段;如果大于0.9,就意味着进入了非常高的人类发展状态。相应地,人类发展指数的下限(0.8)被认为是最优发展模式的阈值。青海、西藏两省(区)的人类发展指数相对落后。2008年青海、西藏的人类发展指数低于全国水平,仅位于27位、31位;人均GDP 位次也相对落后,分别排22位、28位;从“人均GDP位次减去HDI 位次”排名中可以看出,在健康、教育等方面,青海、西藏也落后于全国多数省份。
(四)用“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衡量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是1.8全球公顷,因此为达到可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不能超过它。如果一个国家(地区)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0.899之间,就意外着进入高人类发展阶段。同时达到了这两个条件,就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青藏高原因人类发展指数未达到高人类发展阶段而未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途径
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就西藏来说,有关研究表明,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以0.32℃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趋势较明显,草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和以鼠、虫、毒草为主的生物灾害日趋加剧。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国家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一)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建设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建设的基础,必须对现有森林、草地、野生动植物、水资源等进行有效保护,防止退化和新的破坏。《规划》提出以三江源、祁连山等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强化草地、湿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沙化地盘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地盘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程度。保护生态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循环型社会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传统的“开发资源—抛弃资源”是物质和能量的单向流动模式,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 废弃物也相应增加,从而给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循环经济倡导的是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再生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物质和能源反复循环流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废弃物,对于青藏高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三)改变能源结构,加大污染防治的投入和力度
生态经济建设要求改变能源结构,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转变。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烟雾、赤潮、酸雨等,而以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找到了更为坚实的后盾。另外,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投资不足是制约生态经济建设的瓶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需要很大的投入,生态经济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对调整产业结构的需求、对生态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求等,都是不易量化的投入需求,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证,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
(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对接
生态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甚至是法律手段来保障食物安全,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发展生态工业,尽量用少的能源和资源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单纯注重工业经济增长转向注重工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旅游、藏医、藏药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公认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开放与发展步伐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巨大。藏医、藏药业具有附加值,科技含量高、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小,这一产业的开发必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过程,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系统的有效对接,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洛桑·灵智多杰.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2]谢高地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2).
[3]鲁春霞等.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4(12).
[4]卓玛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与建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
[5]王小丹.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2009(5).
[6]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类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8]李琳,谢高地,曹淑艳等.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R].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联合发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