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更加明确。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西藏实际,提出了建设“美丽西藏”的战略部署,这既是西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坚守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理念
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同时,西藏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因此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调节能力,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和平解放6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从和平解放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和评价,到1998年和2000年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将青藏高原冻融区列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从2009年国务院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到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的生态地位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十一五”期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超过100亿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计划投资155亿元,实施3大类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以此为标志,西藏的生态环境与保护工作步入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已落实资金40.47亿元,3大类10项工程全面实施。
西藏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的理念,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很好地保护了“世界屋脊”的这片碧水蓝天。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加大了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西藏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把发展旅游、绿色农业等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七大以后,根据党中央关于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指示,以及多年来关于西藏要保护好碧水蓝天、保护好生态,承担起祖国生态屏障重任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特别是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2009年3月自治区党委慎重决定,提出了建设“生态西藏”的目标,与此前的目标任务一起形成了“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的目标任务。
建设生态西藏,是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理念在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社会主义新西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果的深刻认识和理论自觉,这既是坚定贯彻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的表现,也是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要以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在未来20年内,着力打造生态安全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经济、环境质量保障、人居环境、生态文化、能力保障七大体系,把西藏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2年12月9日,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美丽西藏,这是生态西藏目标更有人文情怀和美学意味的现实体现。2013年1月召开的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未来5年,西藏将继续加大生态西藏建设力度,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力争把西藏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
图片说明: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完美结合。
二、用绿色效益推动生态保护
蓝天,雪山,阳光,碧水……西藏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是无数人心目中的“香格里拉”。而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之一,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2011年5月23日,在首都各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表讲话时指出:“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得到很好保护。”
西藏坚持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畜牧方式,用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保护,用绿色效益推动生态保护。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资料表明,自2005年安多实施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和退牧还草工程试点项目后,当地草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18.21个百分点,植被高度由项目实施前的5.72厘米提高到7.64厘米。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牧民惊喜地发现,近年来自家牧场里的草变得茂密了,踩上去软绵绵的,竟然能没过脚背。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常年刮着大风的藏北高原,植物每长高一毫米都很困难,而让大面积的草场平均长高近2厘米,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环保专家解释,之所以能取得这个看似细微实则巨大的成绩,关键在于退牧还草工程把大量牧草从牛羊嘴里保护下来,使之得以休养生息。自2004年启动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西藏投入15亿元实施退牧还草,面积达5911万亩。
当藏北高原的牧民惊奇地发现自家草场的植被正在“长高”的时候,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南和日喀则民众,已经感觉到风沙天越来越少了。几十年前,山南、日喀则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两个地方。山南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泽当风沙之地,幸亏不是我家;我等不住此地,可怜当地人们。”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在这两个地区建成了长达上百公里的沿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防护林体系,有效保护了西藏人口最为稠密的河谷上百万亩农田和草场,风沙肆虐的天气明显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拉萨市和山南地区的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2天,日喀则地区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4天。
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仅是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部分内容。通过多种有效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西藏目前依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调查显示,目前西藏的水、气、声、土壤、辐射和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在良好状态。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较好保护。大多数湖泊仍处于原生状态,未遭受人类影响。同时,西藏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已经达到41.26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34.3%,已建立47个自然保护区。
西藏自治区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藏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栖息地、156万公顷的原始森林、150万公顷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90%以上的自然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2009年公布的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西藏森林面积1462.65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活立木总蓄积22.7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11.91%。与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73.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6个百分点。
生态保护带来绿色效益,绿色效益推动绿色产业,三者实现了良性循环。2012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客10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47亿元,分别增长21.7%和30.3%,旅游接待人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今后五年,西藏旅游开发将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世界一流高原生态与藏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到2017年末争取年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
图片说明:由于生态环境良好,西藏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多种候鸟的栖息地。
三、体制创新和公众参与的双轮驱动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得到体制和组织上的保证。1975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1983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此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后,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不断得到发展。自治区人大和政府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30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给西藏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西藏严格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规范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环境监管力度,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和砂铁矿资源,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对水能、矿产、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西藏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即使是在国家重点工程——青藏铁路建设中,生态环保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全国首次实行全线环保监管制度,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占到青藏铁路总投资的4.7%,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线路选择上,青藏铁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通过修建涵洞、隧道、桥梁等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政策,形成了保护西藏脆弱生态环境和巩固屏障构建成果的长效机制。五年来,西藏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全面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全区1.5亿多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水生态补偿试点启动;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实施6个国家级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新建8个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顺利启动,植树造林390万亩,封山育林767万亩。2012年,自治区完成了西藏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的野外调查工作,将全面评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成效,全面掌握过去十年西藏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生态西藏建设与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增收实现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大项目带动大发展,鼓励农牧民参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生态安全屏障的良好氛围,富民成效明显。五年来,全区生态补偿年均达35亿元,200万农牧民受益;农牧民通过参与重点公益林管护和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现金收入约21.2亿元,常年参与森林管护的农牧民近8.4万人,人均年收入5400元。西藏林业规划到2015年,启动实施西藏核桃、木本粮油等基地建设、特色经济林产业等一批新的林业工程,新增人工林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1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2.75亿立方米,国家保护的重点公益林面积达1057.2万公顷,林业系统年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年均为农牧民增收10亿元以上。
六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经过努力奋斗,不仅使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2013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自治区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我们必须以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着力推进“美丽西藏”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维护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表于《新西藏》2013年第4期)
(网络编辑:旦增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