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经济社会
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土多旺久】
发布日期:2015-09-09 68387

【摘要】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自我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立足西藏发展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西藏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藏和平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自治区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局面,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才能走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经济社会  科学发展  实践  启示

一、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益探索

西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治藏方略是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最为重要的力量。和平解放是西藏新型生产关系和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更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起点。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进行了根本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西藏经济社会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经济的扶持政策,西藏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1984年西藏实行改革开放,在开放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的基础作用为西藏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持。与此同时,中央特殊优惠政策和对口援藏及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时期。纵观历史,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至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条件变化空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进步卓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全面进步。

(一) 精心谋划,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西藏是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跨越,才能保证西藏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党中央的特殊扶持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西藏所有工作第一要要务的思路始终不渝,在实践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西藏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着重培育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支撑产业,注重解决西藏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短缺等瓶颈制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进“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西藏经济发展推向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探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的新局面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在中央的正确决策部署下,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主要民生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但是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西藏居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民生领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党的十六以来,西藏把始终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是西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大力实施了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群众住的安全、富得开心、过得舒心;优先发展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都能上得好学;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让各族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让各族劳动者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致富有盼头;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群众衣食有着落、生活有来源、养老有保障。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青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全国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变迁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西藏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原因,西藏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西藏可持续发展,坚决杜绝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和开发,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同时,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西藏,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已成为中央对西藏的历史重托和西藏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西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构筑稳固的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大力推进生态西藏建设。

(四)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用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较为妥善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长期看,西藏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非常艰巨;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参与并融入区外经济体系还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因此,西藏始终坚持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恶劣自我发展能力。

    (四)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长治久安的维稳工作新机制

持和谐发展,着力在长治久安能力建设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设想和规划都会落空。西藏的稳定,不仅直接关系到西藏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全国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在党中央关于做好西藏工作和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决策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开反分裂斗争,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相继采取了夯实城乡维稳基础,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依法管好宗教事务,加强城镇网格化管理,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管控,强化社会管控,完善维稳工作机制等具体措施,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纵观西藏发展历程,中央的先后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相继召开,西藏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据统计,1978年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不到6.65亿元,到2013年已超过80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超过12%,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连续5年实现百亿级的稳固增长,远高于同期全国7.7%的增长率。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西藏经济增长不仅是持续的,而且增长的波动性不大,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体现出平稳性,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全国水平。

      表1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及其其他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内蒙古

广西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新疆

全国

1978年

11.88

10.18

9.48

9.76

8.56

8.92

10.18

10.72

9.92

1999年

8.8

8

8.8

7.3

12.3

8.1

9.1

7.4

7.6

2000年

10.8

7.9

8.4

7.5

10.4

8.9

10.2

8.7

8.4

2001年

10.7

8.3

8.8

6.8

12.7

11.7

10.1

8.6

8.3

2002年

13.2

10.6

9.1

9

12.9

12.1

10.2

8.2

9.1

2003年

17.6

10.2

10.1

8.8

12

11.9

12.7

11.2

10

2004年

20.9

11.8

11.4

11.3

12.1

12.3

11.2

11.4

10.1

2005年

23.8

13.2

11.6

9

12.1

12.2

10.9

10.9

10.4

2006年

19

13.6

11.6

11.9

13.3

12.2

12.7

11

11.6

2007年

19.1

15.1

13.7

12.5

14

12.5

12.7

12.2

11.9

2008年

17.2

12.8

10.2

11

10.1

12.7

12.2

11

9

2009年

16.9

13.9

11

12.1

12.1

10.1

11.6

8

8.7

2010年

15

14.2

12.8

12.3

12.3

15.3

13.5

10.6

10.4

2011年

13.7

12.4

11

12.2

12.1

14.50

13

11.8

9.3

2012年

12.90

10.9

13.60

13

12

12.30

11.50

12

7.7

2013年

9.0

10.2

12.5

12.1

12.5

11.1

10.0

11.1

7.7

2014年

7.8

8.5

10.8

8.1

12.8

9.2

8.0

10.0

7.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14年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结果是西藏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为西藏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规模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6.6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5亿元,成为全国各省市中经济增速最快的省份。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人均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整体上步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如1959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2元,到1989年人均GDP首次跃上1000元台阶,2001年达到5000元,2006年突破1万元大关;2007年:12109元,同比增长12.6%,2008年达到13861元,比1959年增加了13719元,2010年为17027元,2013年达到26068元。

    ( 二)经济结构优化迈出重要的步伐。经济发展不仅反映出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经济结构的演进,而基本的经济结构变化是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来,随着中央给予的各项特殊政策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从地区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结构间的分布来看,1978年西藏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37:1.84:1.44,2003年变化为40.70:47.64:96.76,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调整到“三二一”,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合理化的趋向,而且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的提高。2011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74.3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09.54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1.94亿元,增长11.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3%、34.6%、53.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迅猛。从产次产业演进来看,西藏经济结构变化在2003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自那以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稳定地低于第二、三产业,目前西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占GDP比重达到了36%和53%,生产结构正处于一个新的大规模变化时期。

其次,生产结构的变化、现代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西藏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是符合这一基本趋势的。1978年西藏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82.0:5.9:12.1,2007年为56.0:10.8:33.2,2013年为45.2:14.1:40.8。目前,西藏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人员的分布来看,大多数劳动力仍集中于农业部分,农业部门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5.2%,其比重大于第二、第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明显在下降。

最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结业结构的变化,随之带来的西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2012年西藏城镇化率达到22.75%,2014年达到25.75%。

(三)基础设施从发展瓶颈到起飞通道。由于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随着西藏经济不断增长,整个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西藏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基础设施条件变化空前,制约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改善。从1959年至2012年,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00亿,年均增长15%以上。在国家投资、援藏投资的有力支撑下,西藏以前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运输方式主要靠人背畜驮的历史条件起步,相继建设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扽更多功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截至目前,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万公里,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16.26万千瓦。青藏铁路运行良好,拉日铁路顺利通车,拉林铁路正在修建。全区通航机场达到5个,结束了西藏无支线航空的历史。

(四)自强发展能力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西藏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1989年以前,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均处于负增长状态,从1989年起打破“零”的记录,实现正增长。1989~2007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22.12亿元。1992年首次突破1亿元,2003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突破十亿元大关后,每年以19%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达到23.14亿元,比1989年增加23.00亿元,年均增长32.9%;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0.6%提高到2007年6.8%,上升6.2个百分点。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3.7 %,财政收入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分增速。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提高了政府解决地方经济的能力,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缓解,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在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下,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步入了增长的快车道。1978-2013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增加到65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增加到22561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同时,收入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9604元,增长10.9%,经营性收入713元,增长24.9%,财产性收入424元,增长1.4%。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1475元,增长22.8%,家庭经营性收入4157元,增长13.0%,转移性收入857元,增长20.5%。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88.7%的农牧民主上了安居房,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配套跟进,其中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9.7%和94.2%,农牧区移动互联网覆盖率达到65%,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宽带,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3.38%和94.51%,41。27万农牧户实现“户户通”、1787座寺庙实现“寺寺通”,乡镇通邮率达到90.18%。

扶贫攻坚任务取得显著成效。西藏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区域整体扶持下,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到2013年,全区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底的58.5万人减少到45.7万人,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由2012年底的23.97%下降到18.73%。

(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西藏是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既要实施追赶战略,又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给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困境。为此,西藏自治区政府遵循发展与保护并重原则,先后采取了规范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环境监管力度,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和砂铁矿资源年,加强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西藏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西藏始终坚持慎重发展工业原则,明确禁止发展造纸、钢铁、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严格环境准入条件,杜绝环境污染重、生态破坏大的项目进入西藏,确保污染企业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基本保持了原生态。总体上,西藏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2014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课题组认为,自2000年以来,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所遏制,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改善的趋势。

    (六)坚持和谐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在长治久安能力建设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西藏经济社会全面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设想和规划都会落空。西藏的稳定,不仅直接关系到西藏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全国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在党中央关于做好西藏工作和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决策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开反分裂斗争,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相继采取了夯实城乡维稳基础,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依法管好宗教事务,加强城镇网格化管理,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管控,强化社会管控,完善维稳工作机制等具体措施,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西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加快西藏经济发展是尽快使西藏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是新世纪推进全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历程中铸就了辉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是构建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良好起点。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西藏和平解放65年来,西藏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决策。西藏发展的每一时期,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针对性地确立了西藏工作方针,不断丰富完善治藏方略,使西藏发展从起步探索、恢复、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全面正确地把握和实践中央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力组织、科学决策,坚持从世情、国情、区情出发,制定了符合西藏发展实际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充分证明了完善的制度是西藏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是西藏各族群众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2、立足发展实际,赋予特殊政策,凝聚各方力量。西藏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民族宗教、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西藏发展稳定工作中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这就决定了党在西藏的决策必须从西藏实际出发,采取有别于内地其他省份的特殊优惠政策。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是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凝聚各方力量,实施对口援藏战略,从人、财、物、智力等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援助,西藏所拥有的资源要素能够达到优化组合,有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

3、发展是硬道理,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西藏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了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跨越式发展,西藏就不可能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没有科学发展,西藏跨越式发展就难以长久。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第一要务的思路始终不渝,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西藏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立足西藏资源优势,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举措,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4、稳定是保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惊人成效,再次充分证明了西藏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必须在整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下进行的。西藏的稳定,不仅关系到西藏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反对分裂,维护西藏稳定是硬任务,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所在,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长治久安。

 

 

注:   

   引自《经济视角》2010年1期,《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者:章芬、闫峰

   ‚ 引自:《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616页)。

 

                                    

 

 

 

      

姓名:土多旺久

单位:西藏自治区委党校

职务、职称:副主任 副教授            

联系电话:1890891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