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西藏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23万多人,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进而向老年型转变,并呈现出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的局面。尽管西藏还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初期,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年轻一代赡养观念的变化,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养老必然逐步从家庭走向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西藏;老龄化;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统计学的一个概念,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国际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两个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凡是符合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称之为进入老年型社会。
一、西藏人口老龄化现状
和平解放前,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短,老年人口比重极低,和平解放后,随着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呈现出数量大、增长快等特点。
(一)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2010年,西藏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30365人,占总人口比重7.67%,比2000年普查时增加了35542人,比重增加了0.2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52908人,占总人口比重5.09%,比2000年普查时增加了28626人,比重增加了0.34%。可见,无论是按照国内标准计算还是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老年人口系数,西藏老龄化并不明显,年龄结构较年轻。但近十年来,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6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2.09%,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1.39%相比,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
西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48%。“六普”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高达98.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高达98.54%,可见西藏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60岁及以上老龄化达8.33%,65岁及以上老龄化达5.55%。藏族人口老龄化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藏族老年人主要集中在农牧区。“六普”藏族总人口271.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5.29万人,占总人口的82.94%,藏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06%,低于全区人口城镇化率22.67%的水平;第二,藏族百岁老人比例大,“五普”、“六普”全区百岁老人分别为62和38人,“五普”藏族百岁老人56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41人,“六普”藏族百岁老人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与其他民族相比,藏族百岁老人比例大。据西藏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2008年统计,在当年全区281万人口中,有80岁至99岁的老人19500多人,而百岁以上的老人有79人,这是西藏历史上百岁老人最多的时期,已成为全国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
(三)各地区老龄化水平不平衡
从西藏各地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看,2010年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67%,各地市均在老龄化标准之下;但拉萨市所属林周县,昌都地区所属的贡觉县,山南地区所属的扎朗县、琼结县,日喀则地区所属的仁布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均在10%以上,仁布县甚至高达11.07%,这些县65岁及以上的老龄化亦如此,超过7%。由此可见,就全区而言,西藏整体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局部已呈现出老龄化形态。同时,西藏老龄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昌都地区和山南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林芝地区、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低于全区水平。
(四)世居民族老龄化程度高
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成分地区,在世居西藏的少数民族中,纳西族老龄化程度较高,60、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10.15%和7.86%,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藏族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达8.33%和5.55%;门巴族、珞巴族、未识别民族年龄结构较合理,也较年轻。汉族、土族不属于西藏世居民族,流动性强,具有鲜明的流动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极小,仅为0.84%和2.34%,与世居民族的年龄构成形成了极大的差别。另外,“六普”数据显示,哈萨克族老龄化程度最高,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高达10.73%和6.72%;柯尔克孜族与藏族老龄化程度接近,6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达8.07%和5.45%。回族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于土族,但高于汉族。
二、西藏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年龄结构是反映人口现状的重要方面,在人口再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是判断人口变动趋势的主要依据。
(一)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从老龄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来看,2000年西藏少儿系数(即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31.19%,老年系数(即65岁及以上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75%,老龄化指数(老少比)为15.23%,年龄中位数为24.47岁;2010年,西藏少儿系数下降到24.37%,老年系数上升到5.09%,老少比上升到20.90%,年龄中位数达到27.71岁(见表2)。根据国际人口类型划分标准(表1),西藏人口已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从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趋势上看,尽管老年系数提高不大,但老年人口绝对量的增加速度快于总人口,而且少儿系数的下降幅度呈加快趋势,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下降,可以预见,未来西藏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老年人口将会快速增长,进而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型转变。但由于西藏较全国推行计划生育较慢,覆盖的人群也较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速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缓慢得多,从而西藏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机制,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挑战。
表1.国际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单位:%)
|
0~14岁 |
60岁及以上 |
65岁及以上 |
老龄化指数 |
年龄中位数 |
年轻型 |
>40 |
<5 |
<4 |
<15 |
<20 |
成年型 |
30-40 |
5-10 |
4-7 |
15-30 |
20-30 |
老年型 |
≤30 |
≥10 |
≥7 |
≥30 |
≥30 |
表2.“五普”、“六普”西藏人口老龄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单位:人,%)
|
总计 |
0~14岁 |
60岁及以上 |
65岁及以上 |
老龄化指数 |
年龄中位数 |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
五普 |
2616329 |
815972 |
31.19 |
194823 |
7.45 |
124282 |
4.75 |
15.23 |
24.47 |
六普 |
3002165 |
731684 |
24.37 |
230365 |
7.67 |
152908 |
5.09 |
20.90 |
27.71 |
增减 |
385836 |
-84288 |
-6.82 |
35542 |
0.22 |
28626 |
0.34 |
5.67 |
3.24 |
①老龄化指数(又称老少比)=(65岁以上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②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2-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过渡到稳定型进而过渡到减少型
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氏根据现有人口年龄构成与未来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将人口构成划分为三种类型:增加型、稳定型、减少型。增加型低年龄人口比重大,出生率高,人口发展惯性大;稳定型人口处于平衡状态,人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减少型则与增加型正好相反。2010年全区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731684人,占24.37%;15~49岁的人口1825354人,占60.80%;50岁及以上的人口445127人,占14.83%;同2000年相比,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6.82个百分点,5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0.65个百分点,从近三次人口普查看,0~14岁人口比重逐步下降,15~49岁人口比重逐步提高,50岁以上人口比重基本稳定,各项指标更接近于稳定型。(见表4)。一般来说,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大,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必然高,反之则低。近年来西藏人口呈现出少儿比重大幅度下降、15~49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口比重缓慢上升的趋势,未来人口年龄构成将由目前的稳定型逐渐过渡到减少型。
表3.西藏人口年龄构成及人口再生产类型(单位:人,%)
|
桑德巴年龄结构类型 |
占总人口的比重 |
||||
增加型 |
稳定型 |
减少型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0~14 |
40 |
26.5 |
20 |
35.6 |
31.19 |
24.37 |
15~49 |
50 |
50.5 |
50 |
49.8 |
54.63 |
60.80 |
50岁及以上 |
10 |
23 |
30 |
14.6 |
14.18 |
14.83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1990、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少儿抚养比下降、总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稳步上升
老年抚养比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虽然并非所有15~64岁的人都工作,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继续工作的劳动者也不少见,但老年抚养比概略地描述了老年供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按国际标准计算,“五普”西藏老年抚养比为7.42%,“六普”为7.22%,下降了0.20个百分点;按国内标准计算,老年抚养比则由12.13%下降到11.29 %,下降了0.84个百分点,较全国“五普”、“六普”老年抚养比10.1%和19.02%分别高出3.19个百分点和低6.33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并不高。这得益于解放后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西藏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人口死亡率的有效控制和人口出生率较高,15~59岁人口增长较快的缘故。但随着西藏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西藏老年抚养比将不断上升。
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儿童,与老年抚养比相对应的指标是少儿抚养比,即0~14岁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2000~2010年,少儿抚养比由48.68%迅速下降到34.55%,这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结果。将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综合考虑,二者之和称为总抚养比。由于少儿比重迅速下降,总抚养比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56.10%下降到41.77%。(见表4)从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态势可以推断,少儿抚养比将会持续下降,人口的总负担比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下降到更低的水平,这一时期也是西藏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总负担比最低的时期,这也正是通常人口学家所称的“人口红利”期或“人口机会窗口”。
表4.“五普”、“六普”西藏人口年龄构成及抚养比(单位:%)
|
0~14岁 |
15~64岁 |
65岁及以上 |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总抚养比 |
五普 |
31.19 |
64.06 |
4.75 |
48.68 |
7.42 |
56.10 |
六普 |
24.37 |
70.53 |
5.09 |
34.55 |
7.22 |
41.77 |
增减 |
-6.82 |
6.47 |
0.34 |
-14.13 |
-0.20 |
-14.33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三、西藏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西方传统人口转变理论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现代化进程必然导致人口转变,即出生率、死亡率从高到低的转变,从而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
和平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西藏人口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8‰,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5.3‰。由于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西藏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由解放前的35.5岁增加到2010年的68.17岁,越来越多的人口步入人生的老年阶段,导致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这是西藏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
(二)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西藏的计划生育政策十分宽松,农村藏族家庭实际上处于一种自然生育状态。然而从1982年开始,西藏全区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逐年下降,1989~2000年,总和生育率由4.22下降到1.85,1995~2000年下降尤为显著,由2.97降至1.85,即2000年已降到人口更替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2.1)之下, 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1.05。
20世纪80年代西藏生育率急剧下降,与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尤其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促使婴儿死亡率急剧下降密切相关。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居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西藏农村藏族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一直处于自然生育状态,而婴儿死亡率在1951~2000年间由1951年的430‰下降到1982年的200‰左右,继而下降到1989年的93.62‰和1994年的72‰,2000年又下降到56.01‰和2003的31‰,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13.71‰。
(三)死亡率迅速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西藏人口转变始于和平解放后死亡率明显而迅速的下降,而传统的高出生率却没有与死亡率下降同步,表现为生育率转变较死亡率下降滞后。西藏人口死亡率在和平解放前高达28‰,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死亡率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5.3‰。
总之,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相对出生人数的减少,加剧了老年人口的相对增加。随着20世纪90年代藏族妇女生育率稳步下降、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有了很大的改变,生育行为趋于理性化,生育政策的约束行为小了,即使放宽生育政策,也不会造成人口反弹。基于此,在专家学者的建议下,我国已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一孩半政策”、二胎政策,以缓解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
四、人口老龄化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未来一段时期仍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社会负担较轻。国际经验证明,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经济总量这一蛋糕做大,为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提供储备。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转变的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不同方向的影响。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少年儿童比例上升,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总抚养比升高,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第二阶段,生育率开始下降,人口数量增长减缓,人口年龄结构朝着劳动力人口比率不断上升、抚养比不断下降的方向变化,这种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阶段;在人口转变第三阶段,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水平相当,人口趋于稳定和静止,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都趋于常量,不再变化,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趋于中性。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产生影响,并且人口转变的不同时期对经济有不同方向的影响。从西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上看,老龄化首先是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相对上升,这一升一降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作用:持续的低生育率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新增劳动力人口减少,势必造成劳动年龄人口老化,而老年人口的人均抚养费用与少儿人均抚养费用不同,前者高于后者。据专家估计,我国情况是老年人均供养费用与少儿人均抚养费用之比为1:0.5,即老年人口抚养“负担”更重。
(二)加速西藏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
老龄化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从目前来看,西藏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极不协调。在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加速西藏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础。西藏的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农牧区老年人,是经济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因此,明确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将在养老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养老的最主要方式,主要是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对老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等,范围广,责任重。西藏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养老体系必须坚持“以家庭为养老主体”的原则。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中青年认为家庭养老是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养老也是多数老年人最为认可的方式。
(三)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和服务,鼓励并拉动老年消费市场
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具有独特人力资源优势的群体。从自然属性来说,老年意味着衰老,而从社会属性来说,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知识积累,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事实一个趋势,在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冲击的同时,要把握这个趋势,创造消费新潮流。老龄社会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设施,包括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护理条件、老年学习机构,会变得越来越缺乏。针对老年人发展老年消费产业,开发诸如老年公寓、老年托养、老年食品、老年学校、老年商场、老年公园、老年文化、老年运动场所等,开辟消费新领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各种宣传鼓励措施,引导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从偏爱省钱向乐于消费转变,当然这种转变需要基本社会养老保障的支持。
(四)探索建立农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西藏农牧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落实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好“三无”老人的保障问题,解除农牧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我区把社会福利目标确定为到“十二五”末,全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地区儿童福利机构、老年护理机构、农牧区敬老院和部分地区殡仪设施基本建成,全区孤儿机构抚养率得到提升,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调动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优先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编.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李建新著.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J].人口研究,1989(4).
[4]黄荣清.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作用力度量——兼谈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2).
[5]何景熙、李艾琳.西藏人口转变中的“人口红利”问题探讨——从人口发展态势看西藏的机遇与挑战(上)[J].西藏研究,2006(3).
[6]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西藏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代欣言.农牧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J].西藏研究,2001(1).
[8]曾毅著.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