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普查所形成的数据是我们分析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信息。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西藏自治区人口规模、民族、性别、年龄、家庭婚姻、城乡、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结构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在宏观上把握西藏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变迁和走向。
关键词:西藏人口;结构;特征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区,除藏族外,门巴、珞巴、纳西、回、怒、独龙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还有僜人和夏尔巴人,并建有门巴、珞巴、纳西等民族自治乡。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国先后对西藏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藏族人口占西藏自治区人口总数的比例最高,藏族是西藏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通过对2010年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分析,研究西藏人口的发展动态和主要特征,更能反映整个西藏社会经济的宏观发展面貌。
一、人口的规模结构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西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1737年,西藏人口以达赖、班禅辖区的户数约计为96万,若加上不属达赖班禅辖区的昌都地区和部分那曲地区,人口已过100万。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上报人口数为近100万,后经1952年核实总人口约115万。在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西藏的人口增长极其缓慢。1952年西藏刚和平解放,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旧西藏地方政府依然存在,封建农奴制还没有废除,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人口增长数量不大,人口增长速度缓慢。1952年到1959年7年间,人口从115万增加到122.8万,增长了6.78%,年均增加1.11万人,年均增长0.94%。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数据显示,全区人口由1952年底的115万人增加到261.63万人,48年间共增加146.63万,增长了127.50%,年均增加3.05万人,年均增长1.73%,这一增长速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期所没有的。事实证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西藏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六普”数据显示,西藏全区常住人口300.22万人,十年间,人口共增加38.58万人,增长了14.75%,年均增加3.86万人,年均增长1.39%,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82个百分点。目前全区出生率15.23‰,死亡率5.30‰,自然增长率9.93‰,与全国相比,属于高出生、高增长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从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到目前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的模式使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西藏求职、创业的区外人口也越来越多,成为全区常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西藏人口的快速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和平解放60年来,人口比1951年噶厦政府提供的数字增加了2倍,从而扭转了人口长期处于停止甚至下降的趋势,标志着西藏人口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二、人口的性别结构
西藏人口性别比独具特点,近年来总人口性别比由偏低趋于平衡。从历次人口普查看,1982年“三普”性别比仅为97.85,特别是西藏的藏族仅为97.4;1990年“四普”性别比向着正常状态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为100.16,但仍然偏低;2000年“五普”时性别比为102.67;2010年“六普”西藏常住人口中,男性154.27万人,占总人口的51.38%,女性145.95万人,占总人口的48.62%,性别比为105.70,比“五普”高出3.03%(见表1),与“五普”全国性别比106.74相比偏低,与全国“六普”105.20相近。其提高原因主要是受汉族外来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所致,西藏汉族人口性别比已达到160.63,而西藏藏族人口性别比仅为101.51,所以全区人口性别比是较平衡合理的。
表1.历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性别比(单位:万人、%)
|
总人口数 |
占总人口的比重 |
性别比(女=100) |
|||
合计 |
男 |
女 |
男 |
女 |
||
三普 |
189.24 |
93.59 |
95.65 |
49.45 |
50.55 |
97.85 |
四普 |
219.60 |
109.89 |
109.71 |
50.05 |
49.95 |
100.16 |
五普 |
261.63 |
132.54 |
129.10 |
50.66 |
49.34 |
102.67 |
六普 |
300.22 |
154.27 |
145.95 |
51.38 |
48.62 |
105.70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三、人口的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也是反映人口现状的重要方面,在人口再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是判断人口变动趋势的主要依据。
人口学家桑德巴依据0~14岁、15~49岁、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不同,将人口的年龄构成划分为增加型、稳定型和减少型,来确定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增加型低年龄人口比重大,出生率高,人口发展惯性大;稳定型人口处于平衡状态,人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减少型则与增加型正好相反。“六普”全区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31684人,占24.37%;15~49岁的人口为1825354人,占60.80%;5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45127人,占14.83%;同“五普”相比,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6.82个百分点,5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0.65个百分点。从近三次人口普查看,0~14岁人口比重逐步下降,15~49岁人口比重逐步提高,50岁以上人口比重基本稳定,各项指标更接近于增加型。(见表2)
表2.西藏人口年龄构成及人口再生产类型(单位:人,%)
|
桑德巴年龄结构类型 |
占总人口的比重 |
||||
增加型 |
稳定型 |
减少型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0~14 |
40 |
26.5 |
20 |
35.6 |
31.19 |
24.37 |
15~49 |
50 |
50.5 |
50 |
49.8 |
54.63 |
60.80 |
50岁及以上 |
10 |
23 |
30 |
14.6 |
14.18 |
14.83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根据“六普”西藏男女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绘制而成的“人口年龄金字塔”观察(见图1),底部0~4岁和10~14岁两个年龄组较接近而呈收缩状态,20~29岁年龄组最宽,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人口较多,从0~59岁几个年龄组看,塔身较宽,说明这几个年龄组人口数量较多,未来人口增长势头依然旺盛,也体现出西藏人口年龄结构较轻的特点。从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来看,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24.37%,15~64岁的人口占70.53%,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5.09%,15~64岁的人口比重大,也说明了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大;尽管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0.34个百分点,但提高的幅度并不算大,全区年龄结构是合理的。
图1.“六普”西藏人口年龄金字塔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四、人口的民族结构
“六普”数据显示,西藏已成为拥有50个民族成份的大家庭。藏族人口271.64万人,占90.48%,汉族24.53万人,占8.17%,其他少数民族4.05万人,占1.35%,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是西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藏族人口的主体地位丝毫没有改变。藏族人口由“五普”的242.7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71.64万人,10年间增加28.92万人,增长了11.91%,年均增长1.13%,这一速度稍低于同期西藏人口年均增长1.39%的速度,其原因主要是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人口的机械变动影响。“六普”是以离开居住地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为标准,这样就使一部分家在内地,长年来西藏务工经商以及支援西藏建设的援藏干部等也成为了西藏的常住人口,从而使汉族人口增长较快,如果扣除这一因素影响,藏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高于汉族。
西藏各少数民族中,以世居西藏的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等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五普”西藏共有46个民族(含僜人和夏尔巴人两个未识别民族),其中藏族人口242.72万人,占总人口的92.77%,汉族人口15.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6%,除藏、汉以外的其他44个少数民族3.06万人,占总人口的1.17%;“五普”中千人以上少数民族只有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和其他未识别民族(僜人和夏尔巴人)5个。与“五普”相比,“六普”西藏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10年间新增民族4个,增长到50个民族(含两未识别民族),除藏、汉以外的其他48个少数民族4.05万人,占总人口的1.35%,十年间增加9923人。
从各少数民族在各地(市)的分布看,西藏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相互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遍及全区7个地(市)。“六普”数据表明,除藏族外,西藏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增加至8个,人口35121人,占总人口的1.17%;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3个,人口在100人以内的少数民族有26个。在千人以上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广泛,全区绝大部分地(市)都有回族人口;哈萨克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分别占全区本民族人口的67.34%和93.73%;柯尔克孜族主要集中在日喀则地区,占全区本民族人口的99.66%;土族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占全区本民族人口的63.01%;门巴、珞巴、僜人和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在林芝地区,分别占全区本民族人口的91.77%、93.92%和68.75%。
五、人口的家庭婚姻结构
家庭户是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西藏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以两代户为主,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模式多样化、核心家庭占主体地位的变动趋势日益成为西藏家庭结构的重要特征。
据“六普”数据显示,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70838户,家庭户人口为28377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4.23人,比 “五普”时的4.75人减少0.52人。从不同户规模的比例看(见表3),2010年西藏家庭户中一人户占14.7%,二人户占16.19%,三人户占16.22%,四人户占15.2%,五人户占11.34%,六人户占 7.87%;而2000年“五普”时,西藏家庭户中一人户占13.03%,二人户占11.35%,三人户占13.41%,四人户占14.69%,五人户占12.57%,六人户占9.8%。“六普”较“五普”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和四人户分别增加1.67、4.84、2.81、0.51个百分点,五人及以上户则不同程度的减少,表明西藏四人及以下规模家庭户在增加,而五人及以上规模的家庭户在减少,规模小、结构简单的小家庭在不断增加,其中1~4人规模的家庭成为主流。
表3.“五普”、“六普”西藏不同规模家庭户所占比重(单位:%)
|
一人户 |
二人户 |
三人户 |
四人户 |
五人户 |
六人户 |
七人户 |
八人户 |
九人户 |
十人及以上 |
五普 |
13.03 |
11.35 |
13.41 |
14.69 |
12.57 |
9.8 |
8.03 |
6.12 |
4.32 |
6.69 |
六普 |
14.70 |
16.19 |
16.22 |
15.2 |
11.34 |
7.87 |
5.97 |
4.34 |
2.98 |
5.19 |
六普较五普 |
1.67 |
4.84 |
2.81 |
0.51 |
-1.23 |
-1.93 |
-2.06 |
-1.78 |
-1.34 |
-1.5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家庭户的代际构成来看(见表4),2010年西藏“一代户”和“三代户”所占比重分别为26.86%和21.79%,“四代及以上户”所占比重很低,仅为1.03%。与“五普”相比,“一代户”增加了4.9个百分点,仍以“二代户”比例最高,为50.33%,即有一半的家庭由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或父母一方与子女组成。
表4.“五普”、“六普”西藏家庭户类别构成(单位:%)
|
一代户 |
二代户 |
三代户 |
四代户 |
五代及以上户 |
五普 |
21.96 |
51.75 |
25.00 |
1.28 |
0.01 |
六普 |
26.86 |
50.33 |
21.79 |
1.03 |
0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与“五普”相比,“六普”各地(市)户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那曲地区降幅最大。从各地(市)户规模看,经济较发达地区户规模和结构逐步趋向简单化,核心家庭户占较大比重,如家庭户规模最小的是拉萨市,为3.19,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户类型仍以多代或大规模户类型为主。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外,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及习惯不同,其家庭户规模和户类型构成也存在差异(见表5)。在7地(市)中,昌都地区户规模高达5.55,比拉萨高出2.36人/户,差距明显,其大家庭户规模与其传统婚姻习俗有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那曲、日喀则地区,这与当地经济以牧业为主有关。
表5.“五普”、“六普”西藏各地(市)家庭户规模(单位:人/户)
|
五普 |
六普 |
六普比五普下降 |
全区 |
4.75 |
4.23 |
0.52 |
拉萨市 |
3.71 |
3.19 |
0.52 |
昌都地区 |
5.85 |
5.55 |
0.30 |
山南地区 |
4.16 |
3.60 |
0.56 |
日喀则地区 |
5.25 |
4.66 |
0.59 |
那曲地区 |
5.22 |
4.61 |
0.61 |
阿里地区 |
4.21 |
3.80 |
0.41 |
林芝地区 |
4.15 |
3.71 |
0.44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城乡之间家庭户规模的差异较大。市、镇、乡平均家庭户规模依次增大,城镇家庭以1~3人为主,平均家庭户3人左右;乡村3~5人户居多,平均家庭户5人左右(见表6、7)。“六普”市、镇、乡平均家庭户规模较“五普”均不同程度下降,城镇家庭户规模的缩小,主要受生育观念和计划生育率的影响,城镇计划生育率较农村高,出生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使户规模日益缩小。
表6.“五普”、“六普”西藏市、镇、乡平均家庭户规模(单位:人/户)
|
全区 |
市 |
镇 |
乡 |
五普 |
4.75 |
2.83 |
3.26 |
5.40 |
六普 |
4.23 |
2.45 |
2.89 |
4.95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表7.“六普”西藏市、镇、乡不同规模家庭户比重(单位:%)
家庭户规模 |
一人户 |
二人户 |
三人户 |
四人户 |
五人户 |
六人户 |
七人户 |
八人户 |
九人户 |
十人及以上 |
市 |
27.2 |
32.3 |
22.4 |
10.6 |
4.6 |
1.5 |
0.7 |
0.3 |
0.1 |
0.2 |
镇 |
24.47 |
24.79 |
21.71 |
13.83 |
7.41 |
3.29 |
1.92 |
1.09 |
0.63 |
0.86 |
乡 |
9.5 |
10.6 |
13.5 |
16.5 |
13.8 |
10.4 |
8.1 |
6.0 |
4.2 |
7.4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六、人口的城乡结构
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伴随城镇的发展,必然出现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是工业化的载体,人口城镇化对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人口发展。西藏人口主要分布在乡村,2010年“六普”全区城镇人口68.06万人,占总人口的22.67%;乡村人口232.16万人,占总人口的77.33%,与全国人口城镇化49.68%水平相比,差距极大,在西部12省区中亦处于末位,说明西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乡村社会,城镇发育很不健全。西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很低,但从历次人口普查来看,与“三普”、“四普”、“五普”时的9.48%、11.52%、19.43%相比,城镇人口增长较快,比重逐年提高。在7地(市)中,人口城镇化比重最高的是拉萨市,为43.0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林芝地区和阿里地区;人口城镇化比重最低的是昌都地区,为12.97%。与“五普”比较,全区和各地(市)的城镇人口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山南地区城镇人口“六普”比“五普”人数下降2.71万人,比重下降9.27%。(见表8)
表8.“五普”、“六普”西藏各地(市)城镇人口及比重(单位:万人,%)
|
六普 |
五普 |
六普较五普增减 |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
全区 |
68.06 |
22.67 |
50.83 |
19.43 |
17.23 |
3.24 |
拉萨市 |
24.09 |
43.07 |
19.05 |
40.15 |
5.04 |
2.92 |
昌都地区 |
8.53 |
12.97 |
5.30 |
9.05 |
3.23 |
3.92 |
山南地区 |
7.20 |
21.87 |
9.91 |
31.14 |
-2.71 |
-9.27 |
日喀则地区 |
12.37 |
17.59 |
8.60 |
13.54 |
3.77 |
4.05 |
那曲地区 |
7.53 |
16.28 |
2.57 |
7.00 |
4.96 |
9.28 |
阿里地区 |
2.19 |
22.95 |
1.47 |
19.01 |
0.72 |
3.94 |
林芝地区 |
6.15 |
31.51 |
3.94 |
24.84 |
2.21 |
6.67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七、人口的教育结构
2010年“六普”,全区总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为1780612人,比“五普”增加了691808人,增长了63.54%,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由“五普”时的47.12%上升到65.73%。各类文化程度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大专及以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最多,分别增长392.67%和132.47%。(见表9)
表9.“五普”“六普”西藏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及其增长情况(单位:人、%)
|
合计 |
大专及以上 |
高中和中专 |
初中 |
小学 |
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五普 |
1088804 |
33557 |
92848 |
165957 |
796442 |
47.12 |
六普 |
1780612 |
165324 |
131027 |
385793 |
1098468 |
65.73 |
增加 |
691808 |
131767 |
38179 |
219836 |
302026 |
18.61 |
增长 |
63.54 |
392.67 |
41.12 |
132.47 |
37.92 |
-- |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由于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全区每10万人口拥有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据“六普”数据显示,全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5507人,与“五普”相比,由1282人上升为5507人,增长了3.3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4364人,增长了2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2850人,增长了1倍多;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441人上升为36589人,增长了20.20%。十年间西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提高,表明西藏加强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且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
西藏7地(市)人口中,“六普”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都较“五普”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高的是拉萨市,为80.42%,最低的是那曲地区,只有49.88%,最高与最低相差42.06个百分点,但与“五普”相比,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五普”最高与最低相差48.19个百分点),说明全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在逐渐提高。各地(市)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拉萨市80.42%、山南地区78.46%、林芝地区73.73%,日喀则地区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为66.65%。
八、人口的就业结构
在人口分析中,通常用劳动年龄人口这一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点)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在我国,按照国家的法定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是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就业人口,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是人口作为生产力的体现者。
“六普”西藏劳动年龄人口194.06万人,其中男性103.74万,女性90.32万,比2000年“五普”时的150.67万人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净增43.3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57.59%上升为64.64%,上升了7.05个百分点,增长了28.80%,年均增长率2.56%,明显快于同期年均1.39%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劳动年龄人口显著增加。西藏劳动年龄人口之所以增加如此迅速,主要原因是上世纪60、70、80年代出现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目前都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的同时,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相对减少,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或经营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就业人口也不断壮大。据2010年“六普”长表资料推算,西藏就业人口达166.90万人,比1990年的110.89万增加56.01万人,比2000年的144.49万增加22.40万人,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50.5%和2000年的55.2%上升到55.6%,在劳动年龄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西藏就业人口及其比重亦显著提高。
西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六普”分别为74.9:5.2:19.8,“五普”分别为79.6:4.8:15.6,人口高度集中在第一产业,农牧业人口明显偏高,表明西藏产业的就业结构升级缓慢,对经济的贡献能力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就业结构的滞后与产值结构大幅度调整优化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西藏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3.5%、32.3%、54.2%,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严重偏离,说明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转移还存在较大的阻碍,也表明不同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导致西藏经济长期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就业人口滞留在传统农牧业领域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劳动力文化技能普遍偏低,使得即使有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不能适应新产业部门的技术需要而难于把握机会,没有条件转移到新的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去,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劳动生产率低、甚至边际效率接近于零。
可见,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这一方面说明,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滞后在第一产业表现最突出,劳动力转移缓慢;第二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较慢;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偏少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动力自身技术素质的转变存在时间上的要求。因此,从产值结构来看,西藏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从就业结构来看,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拉动第三产业的需求,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
(发表于《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编.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2012年6月.
[2]李坚尚.西藏人口与西藏人权[J].西藏研究,1998(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年4月28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4]黄荣清.年龄结构对人口增长的作用力度量——兼谈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2).
[5]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西藏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李建新著.中国人口结构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2BMZ01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藏项目”(课题编号:XZ1116)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旦增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