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经济区域的发展都必须涉及到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实施了“3357”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开发,“四个经济区”重点开发,“一点三线四区”经济区域布局和开发的实践活动,对西藏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铁路通车,林芝机场通航,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使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本课题遵循点轴、网络布局、交通经济带等理论,依据资源分布、交通状况、产业布局、城市规模将全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并运用SWOT分析了三大经济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政策及措施。
关键词:西藏三大经济区域、差距影响、政策措施
统筹区域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青藏铁路通车,林芝机场通航,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使西藏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中、东、西三大经济区域。然而,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三大经济区域差距较大,西藏到2020年要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必须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
一、西藏区域格局调整的理论依据及新区域布局构想
(一)经济区域的科学内涵
经济学中关于区域概念有多种解释。国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对区域的界定。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和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我国经济学家程必定认为,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区域构成要素和不可无限分割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经济区域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大要素构成,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网络为纽带,连接广大的经济腹地,就构成了经济区域①。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认为“人们在一定的地区里,由于经济的活力,积聚和连接在一起,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在这个区域里的经济活动就是区域经济。
(二)经济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及模式借鉴
点轴开发、网络布局、交通经济带等理论是经济区域布局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点轴开发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松巴特(W.Sombart)直接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交通干线建设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提出了生长轴理论。认为随着连接中心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人口流动,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
1984年,陆大道根据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点轴开发理论。所谓的点轴开发,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线状基础设施为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随着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开发的重点由高等级点轴向低等级的点轴延伸,使区域经济在另一个发展阶段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网络开发理论
1995年,魏厚凯提出网络开发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总是最先从一些点开始,然后沿着一定的轴线在空间上延伸。这些点即可以是一个城镇,也可以是多个城镇所组成的群体,每个点都通过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联系,对周围广大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从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交通经济带理论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张文尝、金风君、樊杰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域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积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组织系统。
(四)西藏新三大经济区域布局
任何经济区域的发展都必须涉及到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实施了“3357”拉萨河谷农业综合开发、“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开发,“四个经济区”重点开发,“一点三线四区”经济区域布局和开发的实践活动,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铁路通车,林芝和阿里机场通航,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促使西藏经济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课题依据点轴、网络布局、交通经济带等理论,认为将全区划分为中、东、西三大经济区域,有利于统筹西藏区域发展。
图1:西藏三大经济区域划分图
中部区域包括那曲的安多县、那曲县(那曲镇)、聂荣、拉萨市的1区(城关区)和7县、日喀则地区的15个县(市)(除萨噶、昂仁、仲巴外)、山南地区12县,林芝地区7个县,总面积约370951平方千米,总人口165万左右。
东部经济区域包括那曲的比如县、嘉黎县、索县、巴青县,昌都地区的11个县,总面积161372平方千米,总人口77万。
西部经济区域包括日喀则地区的萨噶县、仲巴县、昂仁县,那曲地区的尼玛县、班戈县、申扎县,阿里地区的7个县,总面积752597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
二、SWOT分析及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SWOT分析是1971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SWOT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要求根据事物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0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综合分析,将战略、内部资源、外部环境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最大效能。多年来,区域经济学者将SWOT分析方法用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效果突出。
(一)中部经济区域优势、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1、中部经济区域的优势
中部经济区域的优势有:(1)商业中心功能的地位初步形成;(2)生产要素集聚的功能凸现。中部经济区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信息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通讯、邮电、新闻宣传业,以货币(资本)为主要交易对象的金融系统;(3)中部经济区域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8年有工程技术人才3436人,占总人数的7.75%;农牧业技术人才1802人,占总数的4.06%;卫生技术人才7633人,占总数的17.21%;科研人员1989人,占总数的4.48%。(4)地缘经济地理优势明显,中部经济区域是我国通往南亚大通道的必由之路。(5)中部经济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部经济区域已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格局,以制造业服务的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初具规模。
2、中部经济区域劣势
中部经济区域劣势包括:(1)资源分布不均衡性比较突出。(2)中部经济区域信息、技术、教育等扩散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3)公路通车里程少、道路等级低、路网密度不够,特别是边远县城道路况差,保通能力弱。(4)二元结构明显。中部经济核心区域中心腹地与边远地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条件反差较大。(5)周遍国家和省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3、中部经济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SO战略:中部经济区域要抓住青藏铁路、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仁青冈边贸市场开放的机遇,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培育以太阳能、风能、沼气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新能源产业。
WO战略:中部经济区域要抓住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并带动东、西部经济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ST战略:中部经济区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不断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化与东部和西部经济区域的互动机制。
WT战略:中部经济区域要针对经济制度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等劣势,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西部经济区域的优势、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1、西部经济区域的优势
西部经济区域的优势:(1)绒山羊、藏系绵羊的养殖优势。(2)矿产产业开发优势。(3)旅游资源优势。西部经济区域主体阿里有被称为 “千古之迷”之一的古象雄文化,有被西藏苯教、佛教、印度教和蓍那教共尊为“圣灵之所在”、“世界原始中心”的神山之王冈仁波钦。有《大唐西域记》传说中的“西天瑶池”玛旁雍错。(4)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5)矿泉水资源优势。(6)区位优势。西部经济区域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
2、西部经济区域劣势
西部经济区域的劣势:(1)自然条件差。西部经济区域平均海拔在4500米,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是全国和全区生活、生产条件最艰苦的地区。(2)基础设施滞后。西部经济区域路况差,运输线长,通行能力低。(3)信息不灵,观念落后,市场狭窄(4)土地草场承载能力差。(5)特色产业及产品缺乏规模效应,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农牧户的联系不紧密。(6)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市场发育程度低。
3、西部经济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SO战略:西部经济区域要“因地制宜、开发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1)加快发展西部经济区域的矿业产业。形成一定规模,走生产,粗(精)加工,销售一体化路子。(2)打造绒山羊知名品牌。
WO战略:西部经济区域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经济发展规律规划生产力布局,在东、中、西分工中找准位置。
ST战略:西部经济区域(1)要依托区域自然物质基础和人文政策优势,一方面要利用本地资源采取“引智创新”的模式,打造绒山羊生产加工企业,树立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实行开放带动战略。一是利用阿里机场开通的机遇,加大开放的力度;二是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WT战略:西部经济区域注意克服自身弱点,针对体制不健全机制不活,产业结构层次低等弱点,注重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东经济区域的优势、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1、东部经济区域的优势
东部经济区域是三江并流的主区域,千百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康巴文化、茶马古道。东部经济区域水资源开发建设不仅是国家能源建设的战略储备地,而且是西藏“能源接续基地”,“藏电东输接续地”的产业建设地。东部经济区域具有“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区位优势。东部经济区域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深山地区保存着完好的物种资源,药用植物资源达1200多种,野生动物120多种。
(二)东经济区域的劣势
东部经济区域复杂的地理结构,使东部区域交通投入和建设成本高,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尤其是青藏铁路通车后,东部区域劣势更加突出。
(三)东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SO战略:东部经济区域要加强与四川、青海、云南三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成俞经济圈以及外部更强的区域经济圈,与云南四川联合打造茶马古道,以及“香格里拉”旅游大品牌。
WO战略:东部经济区域要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在资源开发中要由掠夺性向可持续性开发转变。
ST战略:东部经济区域要充分发挥“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优势,加快“藏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
WT战略:东部经济区域要以良好的森林植被保护环境,通过无污染能源的开发,改变家庭能源对薪材的消费习惯,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
三、西藏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政策及对策建议
市场机制在解决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往往具有“马太效应”。为了克服市场的局限性,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措施统筹区域发展。
(一)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政策
西藏统筹三大经济区域发展,就要按照区域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出台以下政策:
1、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金融政策
区域金融政策是指在坚持国家金融政策整体目标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和其它相关金融部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从地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的支持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1)要建立完善区域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方面,适当降低门槛,实行对外开放,建立起产权多元化的金融机构。(2)要建立多元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组织体系。(3)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西藏在三大经济区域在金融资产总量严重不足,金融服务功能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既要促进制度存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又要促进制度增量——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4)加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西藏要在东、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开设证券交易所。(5)成立农业发展银行,专门负责政策性银行业务。
2、统筹三大经济区域财政支持政策
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财政支持政策,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1)在保持现有分税制的前提下,提高三大经济区域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能力。(2)实行专项扶持的办法,给予三大经济区域特殊的优惠政策。(3)加大自治区对下转移支付的力度。(4)完善三大经济区域财政激励机制。(5)大力支持三大经济区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6)加快推动三大经济区域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
3、建立财政支持三大经济区域生态保护政策
建立财政支持三大经济区域生态保护政策:(1)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建立对三大经济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建立对三大经济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弥补生态提供的价值;二是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建立对三大经济区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三是通过项目预算,弥补三大经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2)在西藏自身的预算的安排中设立专门的生态建设投入项目。一是加大对三大经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包括三大经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机构不足、人力不足、设备不足的投入;二是加大三大经济区域森林、土地、草场保护建设;三是加大对三大经济区域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四是加大对三大经济区域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设项目投资,如:出台农牧区群众薪柴替代战略,地热资源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利用项目等政策;五是加大对三大经济区域生态文明宣传和建设的投入。
4、统筹三大经济区域资源产业政策
西藏统筹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资源产业政策。(1)合理组织和布局资源产业。从资源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影响资源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市场结构和资源市场行为,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鼓励和促进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2)建立和完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资源产业发展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资源产业形成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资源产业技术、布局、融资、贸易、可持续发展等政策。(3)完善资源产业的补偿机制。一要改革和完善资源税;二要建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三要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资金给予倾斜;四要提高资源开采开发的行业门槛,有效遏制私挖滥采、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5、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税收政策
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税收政策。一要给予东、西部经济区域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要调整东、西部税收结构。税制结构调整对区域财政、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采取商品劳务税、资源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减轻东、西部经济区域企业的负担,因为商品劳务税、资源税属于间接税、转嫁税。采用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地方政府既可以从中取得稳定、可靠的收入,而且纳税企业又可以将税款打入商品、资源产品价格向购买方收取,自己不用负担税款。显然这种税制会使东、西部经济区域从中受益。
6、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投资政策
西藏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投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国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解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供水、住宅等方面问题,为三大经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三大经济区域建设和布局一批有原料、市场前景的工业企业,以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际经济相对均衡发展。
(二)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具体措施
统筹区域发展,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消除区域经济的差距,也不应一味地为了协调发展而导致经济无效率,低效率,而是在提高中部主体经济功能区的同时,促进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1、逐步实现三大经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指资金、劳务或其他资产由一方向另一方向无偿转移。 统筹三大经济区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调整现行财政体制,更多地对东、西部经济区域的倾斜和照顾;二是支持东部经济区域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和改善;三是中央财政要按照“向农牧民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向三大经济区域县、乡基层倾斜,增强地县、乡的财政实力;四是提高边远县、乡的民生、干部职工待遇;五是促进三大经济区域之间与内地区域的统筹发展。
2、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统筹三大经济区域的转移支付:(1)要充分利用中央关心和援藏的各省、市大力支援的时机,尽快建立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贴、专项拨款的措施和方法。(2)要积极筹措资金,增加转移支付总体财力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东、西部经济区域转移支付的力度。(3)要改革以项目投入为主要载体的传统转移支付方式,在统筹和加大转移支付数量的同时,侧重把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投向东、西部经济区域文教、公共卫生、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为东、西部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要在广大农牧区完善“三个长期不变”的政策,进一步作好林权承包制度的试点工作;(2)要加快三大经济区域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3)要深化三大经济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4)要推进三大经济区域政府体制改革;(5)要深化三大经济区域社会事业制度改革;(6)要加强三大经济区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7)要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基层经济组织建设。
4、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统筹三大经济区域发展
西藏经济基础薄弱,自身收入仅占7-8%,主要靠中央财政补贴过日子,统筹三大经济区域就必须统筹安排、统筹规划,发挥政府采购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东、西部经济区域产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举办会议、接待时要优先购买或使用青稞啤酒、青稞麦片、藏式特色针织品、藏北牦牛肉干、松茸切片、雪花啤酒等地方特色产品。采用协议采购方式直接授予东、西部经济区域企业合同,从而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5、大力支持三大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的项目
项目是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载体。中央、自治区财政,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三大经济区域基础性项目的实施和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东部经济区域与西南六省七方合作的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和引导三大经济区域开展项目合作。首先,要以工业园区、经济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其次,要鼓励三大经济区域重点产业对外开展合作项目。再次,要鼓励三大经济区域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资料:
1、彭继民《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背景综述》,百度快照。
2、汪阳红:《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及方案研究》,人大复印资料。
3、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5、白玛:《西藏地理》,西藏人民出版,2004年4月。
6、魏厚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11月。
7、李华、樊丽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相关财税政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8、韩凤芹:《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应采的财政金融政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4月15日 。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委党校马列教研部
(网络编辑:旦增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