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西藏要抓住机遇,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从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西藏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建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的关键,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新时期,东部发达地区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进行自主创新,淘汰部分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产业,中西部其他省份积极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以缩小“东富西贫”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从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西藏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建议。
一、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90年代中后期以前,西藏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自1994年召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产业结构出现显著变化,主要出现了两次改变产业结构序列的变化。下面将西藏产业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第一产业(农牧业)占绝对主体阶段(1951年—1978年)。从西藏和平解放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西藏的第一产业在地区GDP中占绝大多数份额。1951年西藏第一产业占地区GDP的97.7%,非农产业处于几乎可以忽略的状况。随后,在中央政府援建非农项目的带动下,西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到了发展,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但是,西藏第一产业的绝对主体的地位保持不变。1978年,西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高达50.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82.0%。
二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平衡发展阶段(1978年—1983年)。受援藏工程的影响,西藏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出现微小的消长的状况,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出现相对稳定时期。该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保持在50%左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保持在23%左右。
三是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83年至今)。1983年西藏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21.4%,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其比重变为32.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1992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4年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的“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1997年,西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为:37.8:21.9:40.3,产业产值结构排序由以前的“一三二”演变为“三一二”。2003年(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西藏第二次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为:22.0:25.7:52.3,产业结构排序再次由“三一二”演变为“三二一”。2011年,西藏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为:12.3:34.5:53.2,与2003年相比,西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次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西藏的“三二一”排序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
西藏“三二一”排序的产业结构具备现代化特征,但是,并不能说明其三次产业内部已经实现了优化升级。总体而言,西藏三次产业内部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差,产业组织规模较小、竞争能力弱。具体而言,西藏的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低,农牧业之间比重差距小,林业开发区域不平衡,渔业比重极小,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体系不健全;第二产业行业过于集中,区域过于分散,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组织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弱,特色产品加工业行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的行业所占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产业关联性小,缺乏内生机制。
二、西藏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在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中,大致梳理出西藏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脉络,为了进一步认识目前西藏产业结构变化,深入分析2001年中央第四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一)三次产业变动的总体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大
按照三次产业进行划分,将每一个时期值构成一条3维向量,把任意两个时期两条向量间的夹角,作为表征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称为Moore结构变化值。根据三维向量夹角计算公式知,M表示为: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可以计算Moore结构变化值,得到西部各省Moore值表(见表1),其显示2001—2011年西部省份产业结构变动速率,可以将西藏与西部省份和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得出西藏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
为了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各兄弟省份对西藏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强,出台的各种特殊优惠政策不断增多,在外力的作用下,西藏产业结构变动最大,两个期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的向量夹角为26.6度,比全国水平大9.9度,是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速率最大的省份。
表1:2001—2011年西部省份产业 结构变化程度 |
|||
省份 |
Moore值 |
q(度) |
|
全国 |
0.9827 |
16.7 |
|
广 西 |
0.9664 |
23.4 |
|
海 南 |
0.9736 |
20.7 |
|
重 庆 |
0.9682 |
22.7 |
|
四 川 |
0.9697 |
22.2 |
|
贵 州 |
0.9600 |
25.5 |
|
云 南 |
0.9913 |
11.9 |
|
西 藏 |
0.9565 |
26.6 |
|
陕 西 |
0.9796 |
18.2 |
|
甘 肃 |
0.9941 |
9.8 |
|
青 海 |
0.9643 |
24.1 |
|
宁 夏 |
0.9902 |
12.6 |
|
新 疆 |
0.9919 |
11.5 |
|
(根据《2002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
2、西藏产业结构与周边省份产业结构相似度低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藏三次产业变动特点,采用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示西藏与周边省份(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三产业结构相似度(见表2),根据向量夹角公式,其计算公式为:
表2:西藏与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
|||||||
区域 |
全 国 |
西 藏 |
四 川 |
云 南 |
青 海 |
新 疆 |
|
全 国 |
100.00% |
|
|
|
|
|
|
西 藏 |
97.03% |
100.00% |
|
|
|
|
|
四 川 |
98.15% |
91.28% |
100.00% |
|
|
|
|
云 南 |
99.41% |
94.00% |
97.90% |
100.00% |
|
|
|
青 海 |
97.07% |
88.41% |
99.45% |
95.79% |
100.00% |
|
|
新 疆 |
98.26% |
92.62% |
99.75% |
98.70% |
98.47% |
100.00% |
|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
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平均值相比,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相似系数仅为97.03%。从省际角度而言,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四省之间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特别是四川与新疆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相似系数高达99.75%。然而,西藏的产业结构与周边区域差异较大、相似程度低,其相似系数均小于或等于94.00%,西藏的产业结构与青海的相似系数仅为88.41%。
总而言之,西藏产业结构与周边省份产业结构相似度低,一定程度上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在产业关联合作方面受到限制,周边区域对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带动力有限。
3、西藏产业结构调整效益高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藏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采用三次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以一定时期内全国GDP增长率为基础,分别测算周边区域(新疆、青海、四川、云南)按照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而将这一假定份额同各区域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各区域假定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就是各区域相对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来说产生的偏离,并用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分解这种偏离(见表3)。计算公式为:
表3:西藏及周边区域三次产业偏离——份额 |
|||||||
省份 |
总偏离量 |
总偏离率 |
区位偏离量 |
区位偏离率 |
结构偏离量 |
结构偏离率 |
|
四川 |
4631 |
1.047 |
-507 |
-0.115 |
5138 |
1.162 |
|
云南 |
1324 |
0.638 |
-220 |
-0.106 |
1544 |
0.744 |
|
西藏 |
187 |
1.350 |
-27 |
-0.192 |
214 |
1.542 |
|
青海 |
377 |
1.253 |
-2 |
-0.005 |
379 |
1.259 |
|
新疆 |
1200 |
0.808 |
-112 |
-0.075 |
1312 |
0.883 |
|
(根据2002—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可比价格计算) |
可知,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西藏经济增长总偏离量为正值,说明在2001—2011年10年间,西藏经济增长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区域相比,在总偏离幅度上西藏偏离幅度最小,但是其总偏离率却是最大,达到1.35。西藏的区位偏离量为负值,绝对值名列倒数第二,但是区位偏离率的绝对值最大,达到19.2%,说明西藏产业结构并不合理,还需要优化升级。西藏的结构偏离量为正值,且结构偏离率最高,达到1.542,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期间西藏产业结构调整效益较高。因而,西藏较高产业结构调整效益,抵消了区位先天的劣势,并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
(二)西藏支柱产业变动的总体特点
将西藏产业划分为17种标准行业(采用国家汇编投入产出表时所进行业划分),确定西藏的支柱产业,分析其变化情况。2001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排序为“三一二”,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地区GDP的11.96%,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地区GDP的25.50%,建筑业占地区GDP的15.38%,农林牧渔业占地区GDP的27.01%。2011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排序为“三二一”,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占地区GDP的8.58%,建筑业占地区GDP的21.51%,农林牧渔业占地区GDP的12.29%,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非生产性服务业)约占地区GDP的32.60%。(根据2002年及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虽然比重较大,但是其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弱,不能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由于援藏力度的加大,西藏援建项目的增多,西藏建筑业比重处于上升趋势,且建筑业的综合消耗系数一般为0.7左右,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因而建筑业是西藏支柱产业。在该期间,西藏建筑也支柱产业的地位保持不变,且对经济增长的地位不断增强。
此外,从另一角度对西藏的产业进行划分,旅游业快速成长为西藏的另一种支柱产业。2001年西藏旅游总收入为7.5053亿元,占当年GDP的5.39%,2011年西藏旅游总收入增长到97.0568亿元,占当年GDP的16.02%,旅游业通过“井喷”式的发展成为了西藏的支柱产业。
(三)西藏工业变动的总体特点
西藏工业在全国的比重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工业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继续缩小。2001年至2011年期间,西藏工业增加值从10.84亿元增加至48.18亿元,增长了4.4倍,西藏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0.02%上升至0.03%。
将工业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部门,西藏的制造业出现轻微萎缩,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59.99%下降至2011年的57.23%;而采掘业的比重从2001年的22.85%上升至26.80%。因而,西藏的工业增长主要来源于采掘业的快速发展。
同期,西藏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程度小,行业分布较为集中。西藏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化系数为0.22,不足30%的工业部门结构比例发生变化。西藏工业行业集中率高,有色金属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主体地位,2001年5个行业占工业比重为67.57%,2011年占工业比重为77.19%,其中医药业占工业比重降低近原有的一半,有色金属采选业和饮料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分别上升近原有的一半。同期,西藏电力的供应一直存在缺口,是西藏发展瓶颈产业。
三、西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促进西藏潜在的资源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需要进一步分析西藏产业发展中的市场条件、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形成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一)政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
事实上,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对于产业结构转型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西藏盲目追求工业化,兴起了一场“添空白”运动,照搬内地“小三线”建设,企图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健全而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一度比重较大,一段时期超过了第三产业,1978年第二产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比重5个百分点。但是,这种缺乏资金、能源、市场和技术的工业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了80年代西藏经济的长期调整。90年代以来,西藏形成了较为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90年代提出“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战略,之后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战略,目前提出“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做强三产”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援助下,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能源、交通、邮电、民航、文教、卫生、广播等非农产业,2011年全区27.43%的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二产业,66.98%的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吸收投资的大户。同时,在特殊优惠的产业政策下,西藏形成了目前“三二一”排序的产业结构。
(二)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西藏产品的特质性或市场本身供给的有限性,形成了对西藏产品的旺盛需求,促进了西藏优势资源的开发,推动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下面着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西藏饮料制造业和黑色金属采选业发展过程。
西藏的饮料制造业2011年的工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长了7.66倍。以2005年成立的西藏珠峰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为例,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无污染的生态条件形成优势矿泉水资源,该公司依托特质矿泉水资源,经过 5年努力,5100冰川矿泉水已成为矿泉水高端品牌产品中的佼佼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2011年成功在香港上市。但是,西藏在特色资源的开发中,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只有礼品,而无产品”的现象大量存在,知名品牌少、缺乏个性,大多数产品以“地域+特产”为名。
西藏有色金属采选业2011年工业总产值比2001年增长了8.44倍。西藏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一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地质构造独特,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西藏的优势矿产资源包括铬、铜、钼、铅、锌、铁、金、银、盐湖资源等,其中,铬、铜和盐湖锂矿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硼和锑矿资源储量分居全国第四位和第六位。目前铬、铜以及盐湖中的锂、钾等均为我国最主要的紧缺矿产,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中国黄金集团、中国铝业集团、西部矿业、金川集团、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中川国际和中国化肥等有实力的区外矿业企业纷纷进入促进西藏有色金属采选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西藏优势资源开发中缺乏科学规划,探矿权和采矿权相对分散,部分矿企存在长期“圈而不探”、“占而不采”的现象。
(三)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狭窄
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产业发展进程,而西藏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导致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有限,不利于西藏新型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西藏跨越式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西藏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其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2011年,西藏城镇化水平低于当地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近27.0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份中,西藏城镇化水平最低,城镇化率仅为22.71%,且三次产业之间的效益差距较大(见表4),超过一半的低效劳动力资源滞留在生产效率最低的第一产业(农村),表明西藏城镇化过程中存在障碍,各产业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受到严重阻碍。
表4:2011年西藏产业结构偏离度 与比较劳动生产率 |
|||
一产 |
劳动力比重 |
50.30% |
|
产值比重 |
12.30% |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24.45% |
||
产业结构偏离度 |
38.00% |
||
二产 |
劳动力比重 |
12.20% |
|
产值比重 |
34.50% |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282.79% |
||
产业结构偏离度 |
-22.30% |
||
三产 |
劳动力比重 |
37.50% |
|
产值比重 |
53.20% |
||
比较劳动生产率 |
141.87% |
||
产业结构偏离度 |
-15.70% |
(根据《2012年西藏统计年鉴》整理)
另一方面,西藏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当缓慢。2001年至2011年,西藏城镇化率从19.64%,上升至22.71%,年均增幅仅为0.3个百分点。西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2011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51.27%,西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6个百分点。
未来一段时期内,西藏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这将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四)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力弱
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具有决定性影响西藏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专门用于研发的经费比重小。2011年西藏投入科技经费为2.1亿元(几乎全为政府投入),占西藏GDP的0.35%,其中,仅23.0%的科技经费专门用于研发,大部分用于科技相关的人员支出和资产购建等方面。二是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少。西藏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于公有经济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门从事科技创新人更少。2011年西藏未上过学的人口占29.9%,小学文化人口占43.8%,初中文化人口占16.1%,高中文化人口占5.4%,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仅占5.0%。2011年西藏公有经济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52873人,占全国公有经济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0.22%,96.3%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创新的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4%。三是科技成果较少。在31个省份中西藏年新增科技成果最少,2011年西藏的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63件,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为142件,并且66.9%的专利授权属于外观设计,发明和实用新型分别占授权总数的19.0%、14.1%。据科技部对全国科技进步的统计和综合评价,西藏科技综合能力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因而,西藏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等等,科技进步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薄弱。
(五)市场化程度较低,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变动所需的体制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西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虽然相对于其它地区还比较落后。据2010年西藏第六次人口普查,西藏人口达到300.216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20人,是我国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方。2011年全国的人均GDP是西藏的1.75倍,与人均GDP水平相对应,西藏的市场化程度偏低(见表5),各种指标的全国水平与西藏值相比均超过1.8倍,西藏交通不发达、密度小,人流、物流少,缺少大额商品交易市场,加上区域内部存在条块的市场分割导致了西藏市场化程度低。
表5:西藏与全国市场化程度简况 |
|||||||
区域 |
铁路密度 |
公路密度 |
人均外出频率 |
人均货运量 |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
(公里/万平方公里) |
(次) |
(吨/人) |
(个) |
(万元) |
|||
全国 |
97.1 |
4277.5 |
26 |
27.44 |
5075 |
1.17 |
|
西藏 |
4.4 |
517.3 |
12 |
3.39 |
0 |
0.61 |
|
全国/西藏 |
22.2 |
8.3 |
2.1 |
8.1 |
— |
1.9 |
|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整理;人均外出频率=旅客量/总人口) |
此外,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发展法治经济,但是西藏法治进程缓慢,在资源开发中因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一定程度限制了西藏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步伐,抑制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六)经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活力不足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质是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也属于制度创新范畴。实践证明,以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特定时期要大于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甚至大于科技进步的作用。非公经济对市场反应灵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对于吸纳就业、繁荣经济、扩大出口和拓展服务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西藏企业注册总资本为805.5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注册资本为464.03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57.6%,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为341.48亿元,占注册总资本的42.4%,西藏的公有制经济占支配的地位。
根据西藏税务部门统计,2012年,全区税收达到153.56亿元,其中国有经济缴税10.7486亿元,占纳税总额的7%,非公有制经济缴税142.81亿元,占纳税总额的93%。西藏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非公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实体,但是,西藏非公经济实体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受歧视,不能获取完善的生产性服务,自身家族式管理的弊端突出,规模小,人才缺,市场开拓能力弱,制约了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大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调整西藏经济所有制结构,提升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活力。
(七)企业盈利率较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支撑
整体而言,西藏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率为3.7%,不足西部平均水平的一半,略微比甘肃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率高(见表6)。同时,西藏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28.8%,远远低于西部地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方面高额运输成本导致了西藏企业利润率低,另一方面,其财务杠杆效应弱,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成长,进而抑制了优势产业的利润率的提升,导致了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支撑。
表6:201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指标
地区 |
企业单位数(个)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资产负债率 |
利润率 |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万人) |
内蒙古 |
4175 |
17774.82 |
60.8% |
12.0% |
123.57 |
广 西 |
5046 |
12836.57 |
62.0% |
8.8% |
147.11 |
重 庆 |
4778 |
11847.06 |
60.7% |
7.1% |
145.76 |
四 川 |
12085 |
30485.09 |
61.2% |
8.4% |
380.48 |
贵 州 |
2329 |
5519.96 |
64.7% |
6.5% |
84.48 |
云 南 |
2773 |
7780.83 |
61.2% |
5.8% |
90.62 |
西 藏 |
56 |
74.85 |
28.8% |
3.7% |
1.63 |
陕 西 |
3684 |
14283.48 |
56.6% |
11.5% |
156.41 |
甘 肃 |
1371 |
6175.24 |
64.0% |
3.5% |
59.61 |
青 海 |
386 |
1893.54 |
63.2% |
6.6% |
18.11 |
宁 夏 |
764 |
2491.44 |
65.7% |
4.3% |
29.91 |
新 疆 |
1738 |
6720.85 |
53.8% |
10.4% |
61.19 |
西部 |
39185 |
117883.7 |
60.5% |
8.6% |
1298.88 |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四、促进西藏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建议
西藏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使西藏经济保持良好的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是,由于西藏属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脆弱,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依然保持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解决瓶颈产业问题,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强化已有的支柱产业,培育潜在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促进西藏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依托中央和各兄弟省份加强对西藏的援藏优势,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与西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能源、水利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一是以公路网为基础,以干线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重点,建设通达、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区内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快能源运输的管网工程建设,保证能源满足区内的需求,并为将来的“藏电外送”做好准备。三是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农业灌溉、城乡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提高西藏水资源利用水平和保障能力。四是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通信网络的覆盖率,增强通信安全的保障力,提升信息资源使用率,推进西藏信息化进程。
(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西藏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西藏三次产业实现良性循环。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业。完善西藏金融体系,探寻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评价机制,最大限度落实特殊优惠的金融政策,加快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以城市物流中心及城乡配送系统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物流企业的升级改造,培育本地现代物流高效企业,提高西藏市场化的水平,促进产业间生产要素和产品快速流通。三是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完善社会中介服务,鼓励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工程咨询、认证管理、资信评估、信用担保、创意服务、广告会展、人才培训、公共关系等中介服务的发展,减少企业发展阻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改造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促进行业内部有效竞争,提高西藏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稳步发展建筑业,做强旅游业
建筑业和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属于西藏的支柱产业,要继续发挥建筑业和旅游业在西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重点推进建筑业和旅游业的升级。一方面,在稳步推进西藏各种项目建设过程中,扶持和培育出综合实力强的区内骨干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西藏传统建筑特色企业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和科技进步,鼓励工程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另一方面,充分开发西藏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注重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和旅游景区,统筹推进旅游相关产业和服务,规范旅游市场,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和品质。
(四)依据资源优势,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着眼于国内外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准经济增长点,将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西藏的主导产业。一是培育矿产业为主导产业。加快西藏有色金属优势矿产勘查开发,结合国内目前紧缺的矿产种类,积极构建藏中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藏东地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藏西盐湖资源开发基地,其他优势矿产资源作为战略储备。开发过程中,鼓励矿业企业兼并重组,推进矿区整合,促进矿产资源规模勘查开发,提高矿业开发水平,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培育高原特色食(饮)品业为主导产业。在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化农牧业结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食品业,进一步扩大高原特色饮品业的规模,鼓励扶持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五)加快城镇化,促进产业聚集
西藏地广人稀,产业偏离度高、聚集度地,通过加快推进西藏城镇化进程,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制度进行改革,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引导和促进农牧民和生产要素向承载力强、发展基础好的城镇流动,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率,降低西藏产业偏离度,提高西藏产业的聚集度。
(六)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产业升级
西藏的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建立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难以大。因而,需要政府支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产业升级。西藏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可选择的路径主要有:一方面,政府出资建立地方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本地企业引进先进的适用并且环保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另一方面,走“研学产”相结合的研发模式,政府主导,整合本地企业、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鼓励本地企业与他们合作,以它们为研发基地,借助其科技力量促进本地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科技的进步。
(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产业调整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放”方针,加快西藏非公经济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增添活力。一是进一步放宽区内外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领域,鼓励和引导区内外非公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西藏国有的改制重组。二是鼓励非公企业做强做大,支持非公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鼓励实施品牌战略。三是优化非公经济的投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在财政、金融政策上的歧视待遇,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强、卢有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建筑业·[J]·建筑经济,1998(1)
2、 马良: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11)
3、 张培: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9(6)
4、 李国正:中央财政补贴与西藏产业演进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
5、 毛阳海:西藏经济结构转型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The Tibet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Zeng Jian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Tibet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narrowing the gap wit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the synchronization realize the grand target of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ibet, analyze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Tibeta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Suggestions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西藏社科专项资金项目:《西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号:12BJY005)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委党校马列教研部
(网络编辑:旦增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