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党校教育
阿里地区党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发布日期:2015-10-19 70591

 一、阿里地区党校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变迁

(一)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后阿里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状况(1961年-1970年)

1961年4月,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全区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9月中央发出了《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阿里分工委按照文件有关要求于当年10月成立了干部训练班,并举办了首期培训。来自分工委、专署机关和普兰、日土、噶尔、札达、革吉五县的7名汉族干部和26名藏族干部参加了培训。当时,阿里干部训练班属于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不定期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所以,训练班没有固定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校舍。在需要开展培训工作时,由分工委负责临时从各单位抽调教师、管理人员,并安排所需场地。

根据形势的需要,1963年10月10日阿里在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阿里专署干部学校。当时的校园位于噶尔县昆莎区,全校共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校长1人,专职教师2人,会计1人,炊事员1人。同年底,按照西藏工委组织部要求,阿里专署干部学校纳入党委系统,并更名为阿里专区干部学校。1963年,阿里举办了赤脚医生、兽医和小学教员三个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赤脚医生、兽医培训的主要内容为相关专业知识,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为文化知识。

1965年,阿里专区及其所属机构从噶尔县昆莎区搬迁到狮泉河,专区干部学校也随同搬迁到狮泉河。当时专区干部学校位于今天阿里地区农行院内,校园占地3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有教室两间。1965年,学校举办了供销、信用和互助组记工员培训,对17名青年干部进行了数学、珠算知识培训。

1969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的指示》,从1970年1月1日起,新疆自治区正式接管阿里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工作。

(二)新疆自治区管辖期间阿里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状况(1970年-1980年)

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阿里专区干部学校更名为阿里地区革命委员会干部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阿里地区革委会干部学校的干部培训工作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干部学校被群众夺权,工作处于瘫痪停顿的状态,没有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根据新疆区党委的指示,原阿里地区革命委员会干部学校改名为中共阿里地区委员会党校。1976年至1980年的五年中,阿里地委党校一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精神,认真开展拨乱反正,一方面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受阿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时干部培训工作全部集中在夏天进行,培训内容以政治基础和文化知识为主。

(三)终归西藏自治区管辖后阿里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状况(1980年至今)

1980年,由于不顾客观实际和工作需要,大批的干部内调。这次干部内调也使阿里地委党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副校长当年内调3人,教师内调2人,这既影响了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对党校的干部队伍建设造成了困难。

1984年4月,阿里地区行署在噶尔县加木乡建成了阿里地区职工学校,职工学校由地区计委主管。1986年11月,根据阿里地委行署的安排,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从狮泉河镇搬迁到噶尔县加木乡,并合并了职工学校,也承担了职工学校的职能,扩大了办学规模。校园占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学院容纳量60人。党校为中专体制,实行校党委书记负责制,人员核定编制23人,内设教务科和总务科。教务科下设理论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各一个。

1994年,根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要求。阿里地区的干部培训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1996年10月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从加木乡搬迁到地委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新校占地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334平方米。同时党校本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原则,成立了阿里地区行政学校,对公务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文化进修,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搬迁后的党校,人员核定编制30人,其中校长领导职数3人,内设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三个科室。教务科下设理论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和社会教育研究室各一个。当时有专兼职教员14人,其中中级职称5人。主要开展理论培训、文化补习、公务员培训及临时各类班次,同时承担本地区所辖七县流动党校的培训任务。

从1996年开始,因工作需要,中共阿里地委党校各科室逐渐成立。到2011年机构编制改革时,全校共有办公室、教务科、总务科、学员管理科、科研科和函授办六个科室。函授工作结束后,函授办撤销,成立信息科。

2004年,普兰县、日土县、革吉县、措勤县分别成立了县级党校。2005年噶尔县委党校成立。2006年扎达县、改则县县委党校成立。目前,各县党校由于基础设施差、师资匮乏、经费紧张等原因,办学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很多县委党校基本上没有发挥职能作用。

从1980年到2011年,阿里干部教育工作经历了从文化补习、理论教育,到学历培训、理论宣讲的发展过程,年培训人数从十几人,提高到了四百多人。

2011年后,根据上级指示,全区各级党校都停止了函授工作,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理论研究和干部轮训上。

二、阿里地区党校的发展成就和重要贡献

阿里干部训练班的成立是阿里地区正式开始干部教育工作的标志。从干部训练班开始,干部教育工作就像一颗种子,在藏西大地上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阿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阿里干部训练班成立时,主要负责不定期的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由于没有固定校舍、教职工,学校年均办班小于1期,年均培训干部10人左右,基本上没有办学规模可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国家多次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党校实际的方针政策,有效的促进了党校的发展。据阿里地委党校统计,2008-2014年,举办了各级各类培训班137期,培训干部4479人。同时,以专题知识讲座、流动党校等形式深入各县各单位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聆听人数达8700多人(次)。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党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党校就会成为空架子,无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党校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从优化结构、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三个方面入手,加大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才队伍。受政策、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影响,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阿里地委党校干部内调情况比较严重,仅1980年一年就调回内地了5名同志。大批人才的内调严重影响了干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从1998年开始,中央取消了内调的政策,阿里干部教育工作者人数开始逐渐增长。仅2005年以来,阿里地委党校通过计划分配、选调等形式引进人才12人,并先后选派15人(次)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自治区党校等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进修,进一步提高了党校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在师资力量不断充实的同时,阿里党校教职工的文化水平也不断增长,这为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阿里党校建校初期,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仅能维持基本教学工作的需要,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近些年,大批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干部教育的行列,加上在职教职工积极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全地区党校工作人员整体学历提升明显。阿里地委党校目前共有在编教职工25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9人,本科学历的有8人,大专学历5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数的96%。大量人才的涌入,使党校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科研成果日益丰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教职工在《西藏发展论坛》、《中国城市建设》、《知识经济》、《新西藏》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并且还有22篇论文在自治区、地区理论研讨会上获奖。2011年5月,创办了校刊《阿里新视界》,为广大党政干部探讨理论与实际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重要平台。2013年,学校申报的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对口支援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研究——以陕西、河北援助阿里地区为例》顺利结题,填补了学校没有省部级课题的空白。

(四)教学改革步伐加快

 办学初期,阿里地区党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人民日报、上级文件和搜集到的几本书展开,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加粉笔。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党校逐渐有了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近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投入使用,使阿里地区党校教学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从“以年为单位计算”向“以小时为单位计算”转变,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主”向“学员为主”转变,教学模式从“讲授式”向“互动式”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推广研究式、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学员讲坛等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把调查研究成果作为党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切实增强了培训效果。

(五)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阿里地区党校从没有固定校舍开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园面貌焕然一新,基本上满足了日常的需求。目前,学校建筑面积为11740平方米。在办公办学方面,学校建成了教学综合楼一栋,教职工宿舍30套,学员宿舍52间。可同时满足全校教职工办公、5个班300名学员同时在校上课和104名学员在校食宿。此外,学校还建成了礼堂、电子图书室、校园局域网、远程VPN专网、校园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设施场地。阿里地区县级党校成立较晚,都在2004年至2006年间成立。管辖内的7个县级党校,只有3个县级党校有办公场所,其中有教学场地的只有2个。其余党校没有办公、教学场所。

(六)切实提高了部分干部的文化水平

阿里地区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大部分来自解放军和当地进步人士,这部分人受旧社会影响,文化水平较低。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这期间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干部文化水平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干部文化水平,解决干部个人的学历问题,1997年至2005年,阿里地委党校先后举办了4届两年制中专班,培养了中专学历人才172人。同时,2004年至2010年还共举办了行政管理和法律专业函授大专四届,培养大专学历人才578人。

(七)大幅度提高了阿里干部的理论水平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长期以来,受交通、通讯条件的双重限制,干部接受理论政策教育的机会较少。干部自身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阿里地区党校成立以来,围绕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和时事热点问题,从加强自身学习入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进而通过开设多种培训班,不断提高阿里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为阿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阿里党校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政策是影响党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阿里地区党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党校的成立是政策因素影响的结果。1951年至1961年,由于民主改革没有完成,因此,党校一直没有开办。1961年4月,民主改革基本完成。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全党开展一次新的学习运动,重新教育干部,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普遍的进行一次轮训。”根据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在9月下发了《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阿里地区收到该文件后,才组建了干部训练班,这也标志着阿里干部教育工作正式启动。

从干部训练班至今,党校的教学、日常管理等各方面也都体现了较强的政策性。

解放后,党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学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等多份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的文件。阿里地区党校从成立开始就一直肩负着提高干部文化水平的重任。随着国家的发展、干部学历的提高,中央通过召开党校工作会议、下发相关文件等形式,对党校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实现从“文化补习为主”向“理论培训为主”的转变。2010年,随着最后一期函授大专班结束,阿里地区党校结束了长达50年的干部文化教育工作。

在党校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大批干部内调等历史事件,对党校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阿里地委党校刚成立5年,正是百废待兴的发展关键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党校工作陷入了长达10年的瘫痪。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党校发展理应迎来第二个春天,但当时“干部内调”的政策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这决定了党校在任何时候都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这点来说,党的政策必然会严重影响党校的发展。

(二)各级党委对党校重视程度是影响党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历史经验证明,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党校发展速度成正比。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受同级党委直接领导,上级党校和下级党校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所以,各级党委对党校发展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党校的发展。

阿里地区各级党校属阿里地委和各县委管辖。改革开放前,党校发展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整体发展缓慢,特别是文革期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党校工作进入发展最快的新时期。由于各级党委对党校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导致阿里地区党校在发展上呈现出了分明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经费保障、人才保障、设施保障三个方面。

在经费保障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较多,可用于提高党校办学的经费也相对较多。因此,该地区党校发展受经费影响程度较小。阿里地区同西藏各地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相对较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缺口大,导致可用于党校的经费相对较少。目前,阿里地委党校是全区人均办学经费最少的党校。各县委党校情况更差,基本上没有专项办学经费,部分县委是在党建经费中挤出一部分用于党校办学,剩余县委党校常年没有办学经费。

在人才保障上,阿里地委党校积极致力于人才引进工作,收效明显。近五年,引进各类人才10名。但在留住人才方面,受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的双重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近五年,流失人才8名。各县委党校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所有党校没有专职教师,少数党校具有1-4名管理人员。同时,各县委党校现有管理人员平时主要在各县委组织部从事干部管理工作,真正从事干部教育工作时间非常少,大部分县委党校没有举办过培训班。

在设施保障上,阿里地委党校1986年之前校园面积较小,基础设施仅有2间教室。1986年-1996年,校园面积虽然变化较大,增加到15万平方米,但实际可用于教学和后勤保障的建筑面仅2400平方米。1996年开始,学校迁入狮泉河镇,校园占地面积有所减少,为4万多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达11740平方米,已经建成了教学综合楼、礼堂、学员宿舍、食堂、教职工宿舍等基本设施,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求,但仍没有办公楼、图书馆和学员活动中心。各县委党校建校较晚,基础设施条件更是严重滞后。阿里地区7个县中,2个县有办公教学场所,1个县有办公场所,没有教学场所,其余4个县没有办公场所也没有教学场所。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明显的看到,但凡对党校工作重视的党委,其所在地方的党校发展就会相对较好;但凡对党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地方,党校工作就会受到较大影响。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干部素质势在必行。在提升干部素质的众多途径中,党校培训至关重要,加快党校发展势在必行。各级党委必须重视党校的发展,尽职尽责促进党校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强弱是影响党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办学质量是党校生存发展的根基。影响党校办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干部文化基础等。在众多因素中有外因的影响,也有内因的作用。无论政策因素的影响,还是各级党委的重视程度,都可以认为是外因。而内因方面主要涉及日常管理、师资力量等因素。党校作为教育机构,日常管理对办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最核心的还是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了教师的党校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部门,有了教师的党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党校。

纵观50多年的阿里党校发展史,党校以提升教师学历为抓手,切实增强了师资力量,进而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水平。党校教师的学历从最初小学文化水平到现在的研究生占大多数。伴随着教师学历的提升,教学内容、手段和模式上也有了较大改变。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从文化补习到理论教学,到理论研究,再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了从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到广播、录音机,到中央党校C级站、影碟机,再到互联网的更新升级;教学模式上,实现了从讲授式到研究式,到体验式,再到开放式的方式转变,党校教学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学质量提升明显。

成绩是显著的,问题也是突出的。阿里地区党校在师资力量分配上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地委党校作为地区最高级别的党校,师资力量相对各县委党校较强,因此教学科研工作开展较好。但各县委党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没有从事教学科研的专职教师,导致大多数党校无法开展干部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名存实亡状态。另外,人才流失严重也是制约全地区党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受身份限制,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能提任或专任行政职务,参照管理人员不能评聘职称。在职称评聘上,地委党校还沿袭的是中专体制,教师职称最高也只能评为高级讲师,无法评聘副教授和教授。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了很多从事干部教育工作的干部因长期无法解决待遇问题,对党校工作心存不满,一有机会便要求调出党校。这种情绪使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取得的成绩,各党校应该进行认真总结,积极坚持和发扬。面对问题,更应该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校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才能保证干部教育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才能使党校取得更大、更多的发展成果。